2011年5月19日 星期四

RFID

來源: http://www.chinawuliu.com.cn/cflp/newss/content/201003/647_117216.html


RFID頻率特點及主要應用 作者:佚名 來源:中國物流與採購網 2010-3-19 14:10:55 訪問次數:771

對一個RFID系統來說,它的頻段概念是指讀寫器通過天線發送、接收並識讀的標籤信號頻率範圍。從應用概念來說,射頻標籤的工作頻率也就是射頻識別系統的工作頻率,直接決定系統應用的各方面特性。在RFID系統中,系統工作就像我們平時收聽調頻廣播一樣,射頻標籤和讀寫器也要調製到相同的頻率才能工作。
射頻標籤的工作頻率不僅決定著射頻識別系統工作原理(電感耦合還是電磁耦合)、識別距離,還決定著射頻標籤及讀寫器實現的難易程度和設備成本。RFID應用佔據的頻段或頻點在國際上有公認的劃分,即位於ISM波段。典型的工作頻率有:125kHz、133kHz、13.56MHz、27.12MHz、433MHz、902MHz~928MHz、2.45GHz、5.8GHz等。
按照工作頻率的不同,RFID標籤可以分為低頻(LF)、高頻(HF)、超高頻(UHF)和微波等不同種類。不同頻段的RFID工作原理不同,LF和HF頻段RFID電子標籤一般採用電磁耦合原理,而UHF及微波頻段的RFID一般採用電磁發射原理。目前國際上廣泛採用的頻率分佈於4種波段,低頻(125KHz)、高頻(13.54MHz)、超高頻(850MHz~910MFz)和微波(2.45GHz)。每一種頻率都有它的特點,被用在不同的領域,因此要正確使用就要先選擇合適的頻率。
低頻段射頻標籤,簡稱為低頻標籤,其工作頻率範圍為30kHz~300kHz。典型工作頻率有125KHz和133KHz。低頻標籤一般為無源標籤,其工作能量通過電感耦合方式從閱讀器耦合線圈的輻射近場中獲得。低頻標籤與閱讀器之間傳送數據時,低頻標籤需位於閱讀器天線輻射的近場區內。低頻標籤的閱讀距離一般情況下小於1米。低頻標籤的典型應用有:動物識別、容器識別、工具識別、電子閉鎖防盜(帶有內置應答器的汽車鑰匙)等。
中高頻段射頻標籤的工作頻率一般為3MHz~30MHz。典型工作頻率為13.56MHz。該頻段的射頻標籤,因其工作原理與低頻標籤完全相同,即採用電感耦合方式工作,所以宜將其歸為低頻標籤類中。另一方面,根據無線電頻率的一般劃分,其工作頻段又稱為高頻,所以也常將其稱為高頻標籤。鑑於該頻段的射頻標籤可能是實際應用中最大量的一種射頻標籤,因而我們只要將高、低理解成為一個相對的概念,即不會造成理解上的混亂。為了便於敘述,我們將其稱為中頻射頻標籤。中頻標籤一般也採用無源設主,其工作能量同低頻標籤一樣,也是通過電感(磁)耦合方式從閱讀器耦合線圈的輻射近場中獲得。標籤與閱讀器進行數據交換時,標籤必須位於閱讀器天線輻射的近場區內。中頻標籤的閱讀距離一般情況下也小於1米。中頻標籤由於可方便地做成卡狀,廣泛應用於電子車票、電子身份證、電子閉鎖防盜(電子遙控門鎖控制器)、小區物業管理、大廈門禁系統等。
 
對一個RFID系統來說,它的頻段概念是指讀寫器通過天線發送、接收並識讀的標籤信號頻率範圍。從應用概念來說,射頻標籤的工作頻率也就是射頻識別系統的工作頻率,直接決定系統應用的各方面特性。在RFID系統中,系統工作就像我們平時收聽調頻廣播一樣,射頻標籤和讀寫器也要調製到相同的頻率才能工作。
射頻標籤的工作頻率不僅決定著射頻識別系統工作原理(電感耦合還是電磁耦合)、識別距離,還決定著射頻標籤及讀寫器實現的難易程度和設備成本。RFID應用佔據的頻段或頻點在國際上有公認的劃分,即位於ISM波段。典型的工作頻率有:125kHz、133kHz、13.56MHz、27.12MHz、433MHz、902MHz~928MHz、2.45GHz、5.8GHz等。
按照工作頻率的不同,RFID標籤可以分為低頻(LF)、高頻(HF)、超高頻(UHF)和微波等不同種類。不同頻段的RFID工作原理不同,LF和HF頻段RFID電子標籤一般採用電磁耦合原理,而UHF及微波頻段的RFID一般採用電磁發射原理。目前國際上廣泛採用的頻率分佈於4種波段,低頻(125KHz)、高頻(13.54MHz)、超高頻(850MHz~910MFz)和微波(2.45GHz)。每一種頻率都有它的特點,被用在不同的領域,因此要正確使用就要先選擇合適的頻率。
低頻段射頻標籤,簡稱為低頻標籤,其工作頻率範圍為30kHz~300kHz。典型工作頻率有125KHz和133KHz。低頻標籤一般為無源標籤,其工作能量通過電感耦合方式從閱讀器耦合線圈的輻射近場中獲得。低頻標籤與閱讀器之間傳送數據時,低頻標籤需位於閱讀器天線輻射的近場區內。低頻標籤的閱讀距離一般情況下小於1米。低頻標籤的典型應用有:動物識別、容器識別、工具識別、電子閉鎖防盜(帶有內置應答器的汽車鑰匙)等。
中高頻段射頻標籤的工作頻率一般為3MHz~30MHz。典型工作頻率為13.56MHz。該頻段的射頻標籤,因其工作原理與低頻標籤完全相同,即採用電感耦合方式工作,所以宜將其歸為低頻標籤類中。另一方面,根據無線電頻率的一般劃分,其工作頻段又稱為高頻,所以也常將其稱為高頻標籤。鑑於該頻段的射頻標籤可能是實際應用中最大量的一種射頻標籤,因而我們只要將高、低理解成為一個相對的概念,即不會造成理解上的混亂。為了便於敘述,我們將其稱為中頻射頻標籤。中頻標籤一般也採用無源設主,其工作能量同低頻標籤一樣,也是通過電感(磁)耦合方式從閱讀器耦合線圈的輻射近場中獲得。標籤與閱讀器進行數據交換時,標籤必須位於閱讀器天線輻射的近場區內。中頻標籤的閱讀距離一般情況下也小於1米。中頻標籤由於可方便地做成卡狀,廣泛應用於電子車票、電子身份證、電子閉鎖防盜(電子遙控門鎖控制器)、小區物業管理、大廈門禁系統等。
 
小資料
海峽兩岸RFID相關專利分析
在RFID系統研究與實踐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知識產權問題。一方面,相應的專利與知識產權體現出當前的研究水平,為實踐提供參考與借鑑;另一方面,通過對相關專利與知識產權的分析,可以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與思路。這裡僅以海峽兩岸RFID相關專利為例加以說明。
海峽兩岸RFID相關專利數量較多,涉及到RFID系統鏈上的各個環節,我們取1996年截止到2004年6月這段期間兩岸的專利情況來分析RFID的發展,並指出從專利層面所體現出的有待著重發展和解決的問題。
台灣RFID相關專利檢索
台灣方面在1996年到2004年6月這段期間共有相關專利28項,涉及到標籤、讀寫器、天線、系統佈置的方法信息處理、網絡應用及系統應用等方面。
其中,讀寫器類佔6項,標籤類——包括其生產、製造、封裝、應用設計以及發明佔12項,天線類1項,系統方法類佔2項,RFID系統應用類5項,防碰撞2項。
大陸RFID相關專利
大陸方面在1996年到2004年6月這段期間有相關專利106項,涉及到標籤、讀寫器、天線、信息處理、網絡應用和信息處理及系統應用等方面。
其中,讀寫器類佔18項,標籤類(包括其生產、製造、封裝、應用設計以及發明)佔53項,天線類6項,RFID系統應用及方法類佔18項,防碰撞2項,大陸在網絡應用及信息處理方面有9項專利。
對一個RFID系統來說,它的頻段概念是指讀寫器通過天線發送、接收並識讀的標籤信號頻率範圍。從應用概念來說,射頻標籤的工作頻率也就是射頻識別系統的工作頻率,直接決定系統應用的各方面特性。在RFID系統中,系統工作就像我們平時收聽調頻廣播一樣,射頻標籤和讀寫器也要調製到相同的頻率才能工作。
射頻標籤的工作頻率不僅決定著射頻識別系統工作原理(電感耦合還是電磁耦合)、識別距離,還決定著射頻標籤及讀寫器實現的難易程度和設備成本。RFID應用佔據的頻段或頻點在國際上有公認的劃分,即位於ISM波段。典型的工作頻率有:125kHz、133kHz、13.56MHz、27.12MHz、433MHz、902MHz~928MHz、2.45GHz、5.8GHz等。
按照工作頻率的不同,RFID標籤可以分為低頻(LF)、高頻(HF)、超高頻(UHF)和微波等不同種類。不同頻段的RFID工作原理不同,LF和HF頻段RFID電子標籤一般採用電磁耦合原理,而UHF及微波頻段的RFID一般採用電磁發射原理。目前國際上廣泛採用的頻率分佈於4種波段,低頻(125KHz)、高頻(13.54MHz)、超高頻(850MHz~910MFz)和微波(2.45GHz)。每一種頻率都有它的特點,被用在不同的領域,因此要正確使用就要先選擇合適的頻率。
低頻段射頻標籤,簡稱為低頻標籤,其工作頻率範圍為30kHz~300kHz。典型工作頻率有125KHz和133KHz。低頻標籤一般為無源標籤,其工作能量通過電感耦合方式從閱讀器耦合線圈的輻射近場中獲得。低頻標籤與閱讀器之間傳送數據時,低頻標籤需位於閱讀器天線輻射的近場區內。低頻標籤的閱讀距離一般情況下小於1米。低頻標籤的典型應用有:動物識別、容器識別、工具識別、電子閉鎖防盜(帶有內置應答器的汽車鑰匙)等。
中高頻段射頻標籤的工作頻率一般為3MHz~30MHz。典型工作頻率為13.56MHz。該頻段的射頻標籤,因其工作原理與低頻標籤完全相同,即採用電感耦合方式工作,所以宜將其歸為低頻標籤類中。另一方面,根據無線電頻率的一般劃分,其工作頻段又稱為高頻,所以也常將其稱為高頻標籤。鑑於該頻段的射頻標籤可能是實際應用中最大量的一種射頻標籤,因而我們只要將高、低理解成為一個相對的概念,即不會造成理解上的混亂。為了便於敘述,我們將其稱為中頻射頻標籤。中頻標籤一般也採用無源設主,其工作能量同低頻標籤一樣,也是通過電感(磁)耦合方式從閱讀器耦合線圈的輻射近場中獲得。標籤與閱讀器進行數據交換時,標籤必須位於閱讀器天線輻射的近場區內。中頻標籤的閱讀距離一般情況下也小於1米。中頻標籤由於可方便地做成卡狀,廣泛應用於電子車票、電子身份證、電子閉鎖防盜(電子遙控門鎖控制器)、小區物業管理、大廈門禁系統等。
 
對一個RFID系統來說,它的頻段概念是指讀寫器通過天線發送、接收並識讀的標籤信號頻率範圍。從應用概念來說,射頻標籤的工作頻率也就是射頻識別系統的工作頻率,直接決定系統應用的各方面特性。在RFID系統中,系統工作就像我們平時收聽調頻廣播一樣,射頻標籤和讀寫器也要調製到相同的頻率才能工作。
射頻標籤的工作頻率不僅決定著射頻識別系統工作原理(電感耦合還是電磁耦合)、識別距離,還決定著射頻標籤及讀寫器實現的難易程度和設備成本。RFID應用佔據的頻段或頻點在國際上有公認的劃分,即位於ISM波段。典型的工作頻率有:125kHz、133kHz、13.56MHz、27.12MHz、433MHz、902MHz~928MHz、2.45GHz、5.8GHz等。
按照工作頻率的不同,RFID標籤可以分為低頻(LF)、高頻(HF)、超高頻(UHF)和微波等不同種類。不同頻段的RFID工作原理不同,LF和HF頻段RFID電子標籤一般採用電磁耦合原理,而UHF及微波頻段的RFID一般採用電磁發射原理。目前國際上廣泛採用的頻率分佈於4種波段,低頻(125KHz)、高頻(13.54MHz)、超高頻(850MHz~910MFz)和微波(2.45GHz)。每一種頻率都有它的特點,被用在不同的領域,因此要正確使用就要先選擇合適的頻率。
低頻段射頻標籤,簡稱為低頻標籤,其工作頻率範圍為30kHz~300kHz。典型工作頻率有125KHz和133KHz。低頻標籤一般為無源標籤,其工作能量通過電感耦合方式從閱讀器耦合線圈的輻射近場中獲得。低頻標籤與閱讀器之間傳送數據時,低頻標籤需位於閱讀器天線輻射的近場區內。低頻標籤的閱讀距離一般情況下小於1米。低頻標籤的典型應用有:動物識別、容器識別、工具識別、電子閉鎖防盜(帶有內置應答器的汽車鑰匙)等。
中高頻段射頻標籤的工作頻率一般為3MHz~30MHz。典型工作頻率為13.56MHz。該頻段的射頻標籤,因其工作原理與低頻標籤完全相同,即採用電感耦合方式工作,所以宜將其歸為低頻標籤類中。另一方面,根據無線電頻率的一般劃分,其工作頻段又稱為高頻,所以也常將其稱為高頻標籤。鑑於該頻段的射頻標籤可能是實際應用中最大量的一種射頻標籤,因而我們只要將高、低理解成為一個相對的概念,即不會造成理解上的混亂。為了便於敘述,我們將其稱為中頻射頻標籤。中頻標籤一般也採用無源設主,其工作能量同低頻標籤一樣,也是通過電感(磁)耦合方式從閱讀器耦合線圈的輻射近場中獲得。標籤與閱讀器進行數據交換時,標籤必須位於閱讀器天線輻射的近場區內。中頻標籤的閱讀距離一般情況下也小於1米。中頻標籤由於可方便地做成卡狀,廣泛應用於電子車票、電子身份證、電子閉鎖防盜(電子遙控門鎖控制器)、小區物業管理、大廈門禁系統等。
 
小資料
海峽兩岸RFID相關專利分析
在RFID系統研究與實踐過程中,必然會遇到知識產權問題。一方面,相應的專利與知識產權體現出當前的研究水平,為實踐提供參考與借鑑;另一方面,通過對相關專利與知識產權的分析,可以為進一步的研究提供新的方向與思路。這裡僅以海峽兩岸RFID相關專利為例加以說明。
海峽兩岸RFID相關專利數量較多,涉及到RFID系統鏈上的各個環節,我們取1996年截止到2004年6月這段期間兩岸的專利情況來分析RFID的發展,並指出從專利層面所體現出的有待著重發展和解決的問題。
台灣RFID相關專利檢索
台灣方面在1996年到2004年6月這段期間共有相關專利28項,涉及到標籤、讀寫器、天線、系統佈置的方法信息處理、網絡應用及系統應用等方面。
其中,讀寫器類佔6項,標籤類——包括其生產、製造、封裝、應用設計以及發明佔12項,天線類1項,系統方法類佔2項,RFID系統應用類5項,防碰撞2項。
大陸RFID相關專利
大陸方面在1996年到2004年6月這段期間有相關專利106項,涉及到標籤、讀寫器、天線、信息處理、網絡應用和信息處理及系統應用等方面。
其中,讀寫器類佔18項,標籤類(包括其生產、製造、封裝、應用設計以及發明)佔53項,天線類6項,RFID系統應用及方法類佔18項,防碰撞2項,大陸在網絡應用及信息處理方面有9項專利。

在這看到的: http://ivan1119.pixnet.net/blog/post/19114087

MAR 31 MON 2008
什麼是核心肌群?
近年來常常聽見」核心肌群」這個名詞,但是又有多少籃球運動員真正的明白到底哪裡是核心肌群,又該怎麼訓練呢?

核心肌群位在身體的中部,範圍涵蓋腹部、背部和骨盆部位,就大體上而言,核心肌群就是俗稱的腹、背肌群,核心肌群主要負責穩定的功能,在身體的肌肉中佔很大一部份,為最重要的肌肉群。

核心肌群包括背面的多裂肌、豎脊肌、腰方肌、臀屈肌,正面的腹橫肌、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髂腰肌,其中腹橫肌和多裂肌屬於深層的核心肌群,特點為小、短、薄,且與脊椎相連,主要功能為維持脊椎的穩定,腹內斜肌、腹外斜肌、腹直肌、腰方肌、背部伸肌群、臀屈肌屬於淺層的核心肌群,特點為大、長,主要負責身體的前屈、後仰、左右扭轉。

因脊椎與全身的脊髓神經叢相連,而核心肌群的深層肌肉又與脊椎相連,脊髓神經的傳導是由深層核心肌群發出再經過淺層核心肌群然後才進入肌肉中,而大多數經過核心肌群的脊髓神經以下半身為主,核心肌群的強化可以增加膝關節的穩定度、下半身的力量和肌纖維的徵召能力。

不管人體做什麼樣的動作,第一個動用到的肌群就是核心肌群,例如重量訓練的各式訓練動作、走路、跑步、吃東西、打噴涕等等,人體的肌肉使用順序為:核心肌群 > 脊髓神經傳導 > 所使用的肌肉。

核心肌群的功能越強,人體在運動時的屈、伸、跳躍、轉體等動作,所能徵召的肌肉纖維就越多,【核心肌群 > 脊髓神經傳導 > 所使用的肌肉】這樣的動作反應過程越短,速度就越快、力量也越強。

假如槓鈴半蹲舉100KG 可以蹲舉10次,但核心肌群的力量薄弱,那在跳躍時所能轉換的動能就大概不到80KG 乘以10次,核心肌群的力量越薄弱就越無法發揮出肌肉的所有潛在力量。

一般在鍛鍊腹部肌群上可由三個方向來區分,為腹橫肌(底層)、腹直肌(中層)、腹內外斜肌(表層)的鍛鍊。

腹橫肌是最重要的一個腹部肌肉,因為核心肌群的發力都是由深層肌肉群中開始,但也是最難被訓練到的部位,是因為多數人都用仰臥起坐來鍛鍊腹部肌肉群,而仰臥起坐訓練到的腹部肌肉群多為腹直肌。

最好的腹橫肌訓練方式為呼吸的控制,身體並不做屈伸的動作,是以腹部的收縮為主要運動方式,平躺腹部內凹收縮,感覺下背部緊貼地板,然後停留3~5個深呼吸,這也是瑜珈的呼吸訓練,可以做為感受核心肌群存在的初步訓練動作,越緩慢的腹部收縮動作對腹部的訓練效果越是顯著。

腹直肌的訓練可透過各式的仰臥起坐(抬腿仰臥起坐、直腿仰臥抬肩、仰臥V字起等等)來訓練,腹內外斜肌(往右側轉體動用到右側腹外斜肌和左側腹內斜肌,左側則相反,所以可共同訓練)則可透過各式仰臥起坐加上頂峰轉體的動作改變來達到鍛鍊。

建議不管在做任何的腹部肌群動作時,都應該縮小腹和夾臀來進行全程訓練,這樣可以加強腹橫肌收縮,也可增加訓練的難度。

除了上述的等張收縮訓練外,也必須交替運用不同角度的等長收縮訓練,才更能刺激到深層的核心肌群。

常犯的錯誤為進行屈膝仰臥起坐訓練時,有人幫忙固定腳踝的方式,因為腳踝的被固定,在做向心收縮時,被訓練到的其實為髂腰肌,腹直肌的刺激反而變小,而仰臥起坐的仰起角度超過30度時,更大程度的臀屈肌被訓練到了。

很多人都忽略了訓練的方式,以為我只要是做仰臥起坐,不管怎樣都是鍛鍊到腹直肌,錯誤的訓練方式會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

以髂腰肌來說,髂腰肌雖也是核心肌群的一部份,但過度的強化和收縮會造成骨盆的前傾,為讓骨盆不因髂腰肌的緊縮而前傾,下背部肌群會努力的用力工作以牽引住骨盆,因而導致下背部肌群的過度疲勞且容易引發下背痛和駝背,久而久之,當下背部肌群再也拉不住骨盆的前傾時,即形成骨盆的位移或椎間盤突出等病症。

核心肌群的持續薄弱可能引起的問題有:駝背、下背痛、骨盆位移、髖關節僵硬、膝關節無力、髕骨軟化(一部份原因為股四頭肌肌力不足)、椎間盤突出等等。

核心肌群是屬於慢速收縮肌纖維,在訓練上需要通過高反覆次數和組數才能達到有效果的鍛鍊(一組/15 ~ 30次),但如要讓核心肌群的淺層肌肉群變大和有線條,則必須透過負重訓練來刺激,反覆次數也需減少(一組/8~20次)。

好的核心肌群訓練動作為:胸內含(背部不可過度伸直)、腹部持續收縮(腹橫肌)、夾臀(骨盆底肌肉)、向心收縮角度不超過30度仰角(避免臀屈肌過度訓練)、雙腳騰空(避免髂腰肌過度訓練)。

老話一句,錯誤的訓練方式比不練還讓人感到糟糕。

 

湘琴的老公  2008.03.31